北京SKP榮幸地宣布,由北京SKP主辦的展覽“李怒:夏威夷火山”于2023年4月19日在北京SKP藝術櫥窗開幕。
蘇軾在《前赤壁賦》中寫道:“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無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!”在藝術家李怒看來,物是自在之物:它不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集合的具體,它只是碰到眼睛化作了顏色、鉆進耳朵又變成了聲音而已,物是任意形式的存在,超越了具體,超越了人的感官意識。不管是生物還是死物,也不管是自然物還是人造物, 物有“物語”,它自身飽含無盡的傾訴。藝術家讀取物,就好比算命先生看相,是兩個靈魂的交集與糾纏。
此次展覽李怒將材料(物)作為凝視對象和表達手段,通過材料自身的結構性生成向社會學語言體系轉移,強調自然、環(huán)境、人和世界之間的關聯,借物寓言,實現藝術的多重性啟示。
展覽標題取自同名作品《夏威夷火山》(Hawaii Volcanoes)。這件作品的主要材料是“巖棉”( stone wool),而巖棉生產的主要原料是玄武巖(basalt)。玄武巖屬于火山巖,是地球陸殼和月球月陸的重要組成物質,在經1450℃以上高溫熔化后被離心機抽離成絲再固化成“棉”,其特點是保溫和阻燃。獲得巖棉的靈感來源于夏威夷島第一次火山噴發(fā)后一縷一縷質地柔軟的巖石,巖棉的生產過程也是模擬了夏威夷火山噴發(fā)這一自然過程。李怒感興趣的并非巖棉的生產,而是物質之間的轉換和能量之間的轉移,通過對巖棉切割、重組、燒灼等手段來提供地下物質如何在內力作用下熔化、轉換并最終噴涌而出的景觀想象,并揭示暗流之下自然內力不可阻止的強大存在。
與之相對的另一組作品《硬陛》(In Gold We Trust),曾在李怒2022年今日美術館個展“流沙即磐石”中展出。此次展陳依據櫥窗的特有空間重新布局,將三枚巨型折彎“硬幣”置于鋼板之上交錯橫臥,使之具有拋擲翻轉的運動感和金屬撞擊的想象力。李怒將硬幣視作“行走的雕像”,將日常中的尋常之物賦予了紀念碑式的想象,它指向現實社會主體的價值干預和權力制衡。
兩組作品通過光線明暗、空間縱深和質地軟硬的對比,形成強烈的反差沖突以及表象與內在之間的互文關照。
展期至2023年7月19日。
北京SKP自2016年開啟藝術櫥窗項目,至今已經合作近二十位藝術家,一直以來SKP致力于突破藝術與商業(yè)之間的界限,構建起藝術與大眾之間親密交流的平臺。通過開啟一系列的藝術項目,將SKP獨特的藝術美學格調更好的融于顧客的生活,打造富有美學兼創(chuàng)造力的多元空間,為顧客帶來全方位的高品質生活體驗。
李怒,畢業(yè)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,獲碩士學位,2015年榮獲英國皇家雕塑家協(xié)會Bursary大獎。英國皇家雕塑家協(xié)會成員?,F生活和工作于北京。
李怒的創(chuàng)作植根于日常之中,將客觀真實性之下的自我經歷和主觀化感受作為創(chuàng)作媒介,表現了對于社會大環(huán)境的普遍性感知、以及個體的情緒波動和群體在宏觀社會演變中的精神狀態(tài)。他關注偶然、突發(fā)以及當下狀態(tài)的真實性存在,反對形式和技巧,擯棄視覺上的單調以及現代主義后期藝術家創(chuàng)作上連貫性、策略性和風格化的創(chuàng)作范式,探索裝置藝術、當代雕塑、實驗影像以及現場藝術等的各種可能性。他顛覆紀實與虛構、再現和抽象之間的感知界限來探索和實踐當代藝術的語言。他把一切事物視為具有生命感知的存在,在看似信手拈來的材料運用和不擇手段的藝術表達之中,是他敏銳而豐富的藝術語言。他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擴張力和穿透力,既觀念又感官,既直白又隱晦,既詩性又現實,并具有某種隱喻的、尖銳的、幽默的、詩性的和戲劇性特質。他的作品通常是復雜的,并且包含著多重含義。
李怒的主要個展及個人項目包括:流沙即磐石,今日美術館,北京,2022;別上樓,蔡錦空間,北京,2022;生吞,北京,2021;誕生,OCAT,深圳,2021;尋找新華路,上海,2021;一片和平,馬刺畫廊,北京,2021;對你的愛洶涌澎湃,BAF PARK, 北京,2020;鐵幕,中蒙邊境線,2019;移民,北京,2019;解手,柏林,2019;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,槐谷林當代藝術中心,北京,2019;消失計劃:孤獨圖書館,阿那亞,2018;當我們談論我們時我們在談論什么,北京&河北,2018;萬歲萬歲萬萬歲,五十六步藝術空間,南京,2018;天空的飛鳥是海洋的魚群,五十六步藝術空間,南京,2018;左右,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,北京,2018;甚囂塵上,松美術館,北京,2017;潛,單行道畫廊,北京,2017;我不知道水有多深,南京,2017;刺, 巴黎亞洲藝術中心,巴黎,2015;凝視與一瞥,英國皇家藝術學院,倫敦,2014;窄門,英國皇家藝術學院,倫敦,201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