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時幾年,三易其稿,本書成書的過程是曲折的。大學時,我零零碎碎地寫過一些文字,只是給自己看的成長回憶,不成體系。畢業(yè)前后,我投身教育培訓,因的確很多學員、家長從我們辦的“名校有約特訓營”中受益,在他們反復敦促下,我便把自己的學習方法變成文字,作為內(nèi)部資料印發(fā)。因是資料,便未經(jīng)修飾,文質較為粗疏。后來,我偶遇北京匯智博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(chuàng)辦人劉志則先生、李宛儒女士,他們說我“負有引導更多青年學子的責任,萬不可把這么好的素材浪費了,須精打細磨,讓內(nèi)容能深遠地影響乃至幫助讀者們”。這份責任,實在太大了,我怎能擔得起?但他們多次主動悉心策劃,讓我不由地被激勵,便只好對自己少年時的這點經(jīng)歷“敝帚自珍”,在先前稿件的基礎上進行創(chuàng)作,盡力而為之。
未名湖的水浸潤我成長,元培理念引領我尋找,而我只是北大的滄海一粟。能請到北大老校長許智宏院士為本書作序,實在是我的殊榮和福分,也讓讀者朋友有緣借本書一窺最前沿的教育理念。許校長沉甸甸的鼓勵令我汗顏,更讓我覺得須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進一步打磨好書稿,才對得起他的重視和讀者朋友們的期待。這篇序,便是第三次重寫而成的。
在成書之際,我要感謝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每一位恩師、貴人!感謝策劃公司和出版社的編輯們!感謝我的父母,尤其是我的母親,她是慈母、良師、益友,是我力量的源泉。寫作本書的日日夜夜,多虧她的照顧和啟迪。
書中的故事基于事實,但個別故事時間久遠,回憶可能有所偏差,請涉及的當事人諒解。沒有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他人認可。但客觀地說,由于眼光、閱歷、成長環(huán)境、知識結構和人生境界的局限,我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,更不一定是合適的,希望讀者朋友們以獨立的思考乃至批評的眼光閱讀本書。本書存在太多不足之處,望社會各界提出寶貴意見。
與我素昧平生的讀者朋友!謹愿我這拙樸的文字,能給上下求索的你帶來一點改變的靈感、力量和方法,去面對生活的前路。
作者徐安琪
寫于北京家中
2013年3月1日